网站首页 > 风俗习惯> 文章内容

义桥有个自然村“随姓”习俗流传至今—风俗习惯

※发布时间:2014-11-10 14:06:19   ※发布作者:小编   ※出自何处: 

  村民姓王姓华可自选

  “原来我可以姓王,也可以姓华。”网友“有声”在微信上晒出一条挺有趣的信息。记者一开始以为是,可以跟父姓或者跟母姓,仔细一问,原来不是,“王、华随姓”竟是义桥镇民丰村大华家一带,几百年流传至今的一项奇特风俗。

  这一点,随后在民丰村的实地采访中进一步得到了。在大华家自然片,村民大多都是姓王或姓华,虽然曾经的古村落如今已经被美观大气的新农村所替代,但年长的老人仍对过去八字河畔颇有气势的老墙门记忆犹新。

  七旬村民华观富大爷,就是其中之一。他带着记者走访了当地的一处文物古迹——俞氏旌碑。这块碑应该算是“王、华随姓”的一个。

  俞氏旌碑就位于民丰村大华家自然片,据义桥镇人民编的《义桥文物》记载,“这块碑高2.5米,宽0.87米,厚0.20米,上端镌刻双龙戏珠等图案。碑石刻“浙江巡抚富提”,中刻“请”、“圣旨为已故儒士华锐南之妻俞氏”、“左刻道光十一年己未春”等字。记者在碑上清楚找到了“华锐南”字样。

  无独有偶,据清同治十二年修编的《渔浦王氏谱》记载,“二十六世孙王锐南,清嘉庆五年病卒,妻俞氏年25岁,子未及2岁。俞氏谨事姑舅,抚恤孤儿,以全节孝。道光十一年钦受旌,四年后立碑。”事迹、年份、人物都对上了,不过,王氏谱里说的是“王锐南”。

  “姓王、姓华,可以选。”另一位王大爷,也就是网友“有声”的爷爷,也了这一说法。虽然当地的王姓、华姓村民有各自的家谱,但不影响这一习俗的代代相传、口口相传。据说,王氏十八世王太义继华侃为嗣起,其即有王、华随姓之俗,一直流传至今。

  更生动的故事,在老人们的故事中——现在义桥民丰村行政村范围内,古时候有一个华家村,还有一个王家村,前者村民多以做生意为营生,后者多读书考取。因为两村紧邻,之后王家村有一姑娘嫁到了华家村,不久生了一个儿子。儿子满月时,回娘家小住。但因为发生意外,儿子却死了。这位母亲疾首,嚎啕大哭。想到没有办法给夫家交代,娘家人最终决定,把年龄相近的侄子让她领回来抚养。没想到,侄子在华家的培养下,长大后参加考试,结果还考中了。这本是一件高兴的事,但所谓“纸包不住火”,王家村这时却传出了说法,说孩子是王家的,不是华家的。华家是生意人,不能封官,只有王家才是读书人,能封官。在这种情况下,母亲心里很矛盾,把这件事如实说出来,会影响华家的声誉;如果一直瞒下去,又会影响儿子的前程。母亲为这个问题,人一天比一天消瘦,但传言反而一天比一天多,最终这位母亲病倒了。孝顺的儿子陪母亲到处求医看病,但心理负担使得母亲没有痊愈。在奄奄一息之际,她把儿子叫到床前,告诉了他身世。然后,儿子把这件事如实告诉了考官。考官听了很有感触,同意他华、王随姓,并封他一个。

  本土作家陈亚兰也曾描述过这个故事,据她所写,“这事在当地的民间成为一个传说,叫作华不华出,王要王出了。(也就是当地的土话,用谐音,话不话出,黄要黄出。)”

  据记者了解,如今这个习俗在悄然发生着变化,虽然一些村民口头上可姓华也可姓王,但因为身份证的原因,书面的名字现在只能用一个了。(黄坚毅王笑笑)

延伸内容: